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要闻

枫桥经验研究中心举办新时代"郝家桥经验"研究课题启动会

来源 : 法学院     作者 : 法学院     时间 : 2021-12-30

2021年12月29日,由中共榆林市委政法委、杭州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和安庆师范大学“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新时代“郝家桥经验”研究课题启动会顺利举行。中共榆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守华,中共榆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郭明雄,课题组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副院长、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余钊飞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蒋铁初教授,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邱少晖等师生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华院计算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绥德政法委的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1

开幕式

会议第一阶段为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法学会三农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余钊飞主持。

中共榆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守华致辞。在致辞中,张守华书记对此次课题启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谈到为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延续榆林市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形成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召开了此次会议。陕西省榆林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悠久的红色历史文化,郝家桥村作为其中的突出代表,在1927年成立了西北地区第一个村党支部,1944年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2021年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十大楷模”的称号。今年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时,对郝家桥村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郝家桥村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张书记提到,自2018年榆林市开始关注市域社会治理后,榆林市委与余钊飞教授和汪世荣教授等学者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交流关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快速推进,形成许多有益经验。接下来,希望通过“郝家桥经验”研究课题,把市域社会治理最基层的经验总结好,由此促进各村镇、区市更好的发展,系统推动榆林市的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第一单元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郝家桥经验”

第一单元的主题为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郝家桥经验”,由中共榆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郭明雄主持。

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邱少晖作题为《新时代“郝家桥经验”研究课题的总体思路与资料准备》的主题发言。邱教授从调研过程、资料情况和总体思路三个方面介绍了新时代“郝家桥经验”研究课题。第一,调研过程。邱教授详细讲述了第四次调研(2021.07.14-2021.07.31)的具体过程与收获。第二,资料情况。陕甘宁边区时期参考资料较为齐全;建国后至改革开发前资料比较欠缺;改革开放初期至十八大以前以及十八大以来政法委有关社会治理的材料非常丰富;2018年至今的郝家桥材料非常丰富。第三,总体思路。课题组将全面梳理近代以来郝家桥基层治理经验的历史发展,围绕郝家桥乡村治理档案,系统研究郝家桥“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红色基因,系统总结郝家桥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法治乡村建设等经验,凝练新时代“郝家桥经验”,打造成全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型样板。

2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汪世荣肯定了榆林市政法委为市域治理所做的扎实的工作,同时也提出了对于打造具有西北特色乡村治理典型的三个问题:第一,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到底缺什么”“农村问题到底是什么”等一些问题存在极大的探讨空间。要认可农民的付出、承认农民是社会的主体、尊重农民对社会的贡献,从而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从事生产的热情,激发农民支持我们中国革命和建设。第二,陕甘宁边区推动乡村发展的思路是什么。要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和推动作用,人民作为“阅卷人”要有鉴别力和欣赏力。第三,新时代政法机关如何参与乡村振兴、如何推动基层治理。应将法治化作为核心,具体到政法机关可在移风易俗、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怎样发挥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所副所长赵晓耕从传承和经验教训这两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一是传承。一方面,陕北具有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乡村治理在近代中国既具备学术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从历史走来,一以贯之地发展经济,能够得出一个更全面的梳理认识,传承它真的对我们很有影响。二是经验和教训。需要采用二分法来看待经验和教训。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韩伟从新著作涉及郝家桥的内容、绥德其他具有典范意义的乡村治理的个例以及建议这三个方面谈论其观点。首先,韩教授对其明年将要出版的著作《公道民主》中涉及郝家桥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指出在研究郝家桥经验的同时,可把它能够拓展开来,能了解更多的乡村问题、乡村治理的问题,以此把“郝家桥经验”能够做得更加的丰富。最后,韩教授提出关于“郝家桥经验”的三个想法,分别是,关注陕北地域文化特殊性以及文化生态;乡村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关注法治在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第二单元新时代“郝家桥经验”与乡村振兴

第二单元主题为新时代“郝家桥经验”与乡村振兴,由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浙江省法学会三农法治研究会会长马永双主持。

中共绥德县委常委、政法委副书记任宏伟代表殷树斌书记作《新时代郝家桥的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的主题发言。任宏伟副书记主要介绍了绥德县乡村治理的目前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近年来,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党支部以“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郝家桥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巩固脱贫成果,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郝家桥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现状,为当地留守老人及妇女提供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的工作方式;建立并启用了卫生室、互助老人幸福院和幼儿园等基层服务设施,实现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乡村和谐;村注重家风建设,赓续红色文化,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西北政法大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斌通老师提出四个方面的研究展望。一是打造新时代“郝家桥经验”要注重发挥调查研究的传统,从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法宝,应当应用在各个方面,贯彻于“郝家桥经验”研究的全过程;二是将“郝家桥经验”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绥德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面缺少优势,并且人口较少、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政策及研究工作应当围绕为百姓办事、为百姓谋幸福;三是将“郝家桥经验”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相结合。郝家桥有自身特色,研究应当聚焦成绩总结和解决问题两方面。四是新时代“郝家桥经验”应当与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红色文化是陕北特有的文化贡献,作为陕北地区的底色和特色,赓续红色文化大有可为。

华院计算(上海)股份公司数字治理专家、杭州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卫华以《科技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以人为本,以法为依,以科技为支撑》为题,分享了团队在绍兴市推广的乡村治理数字化经验。第一,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的时代背景下,以聚焦基层治理、布局产业发展大生态,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建立包括决策大脑、治理端和服务端在内的整体智治新格局;第二,科技赋能主要体现在智慧信访、数字化管理以及智能考核三个方面。智能考核基于算法模型自动生成,实时量化工作成果,与干部的评优相挂钩,帮助基层组织更加科学客观的进行绩效考核,对基层工作能力提升有较大帮助。第三,宣传片的播放,使与会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浙江省绍兴市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的成果。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浙江省法学会三农法治研究会会长马永双教授交流了三点看法。第一,郝家桥村的经验总结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对于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具有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要在“郝家桥经验”“枫桥经验”等基层治理经验中找出共性,形成可复制、可面向全国推广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应在推进过程中考虑到各地的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差异。第三,继续深度挖掘基层治理经验,扩大基层治理经验的范围。

3

会议总结

最后,余钊飞教授从三个方面作了总结发言。余钊飞教授认为,一是应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于郝家桥村刚完成脱贫攻坚这一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二是应深刻理解总书记在9月14日于郝家桥讲话的精神。郝家桥经验不是昙花一现的,我们要尊重历史、发扬光大,并进行开拓创新;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好经验好典型,并进行学习推广;应建好一个党支部,选好带头人,走群众路线。三是应开阔历史视野,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法》中关联度较高的内容与“郝家桥经验”进行高度结合,使其具备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

4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17号楼 邮编:311121
综合办电话:0571-28865484 研工办电话:0571-28865973 教务科电话:0571-28865486
版权所有2017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17号楼
邮编:311121
联系电话:0571-28865484 传真:0571-28865484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
浙ICP备13032447号